如何讓鍛鍊肌肉更有效率?

近來許多國際運動明星和影視名人,據報導都在使用一項可以短時間增加肌肉的技術,「電脈衝肌肉刺激」(Electro Muscle Stimulation,以下簡稱EMS)。到底EMS是什麼?是真的有科學根據還是只是廠商推銷的噱頭?使用時,該注意些什麼?
2024-02-02.文 / 周玉文.出處 / 天下雜誌.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
3月中,葡萄牙足球名將C羅(Cristiano Ronaldo)在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中踢出職涯新高度:以總數807顆球登上國際足球總會(FIFA)「進球王」寶座。37歲的他將臨近退休仍能刷新紀錄的功勞歸於健身科技打底的體能訓練。
幾年前,C羅在日本接受專訪時透露,自己進入職業球隊之前曾是「弱肌族」,為了練出核心肌群、高爆發力,他接受建議採用號稱具有科學依據的電子腹肌貼設備。據說鍛鍊時間設定為總長僅23分鐘,卻可以在運動強度隨著時間提升的過程中達到雙倍成效。
|這類健身儀名為電脈衝肌肉刺激(EMS),如今在健身房中日益普遍,原因無他,「短時高效」就是它最能吸引忙碌上班族和需要鍛鍊肌肉的運動員的噱頭。|
不只C羅,今年1月演出職涯最精彩的逆轉勝、硬生生從年輕10歲的對手手中奪走大滿貫的「西班牙蠻牛」納達爾(Rafael Nadal)也被報導使用這項技術。此外,歌手瑪丹娜、超模海蒂.克隆姆(Heidi Klum)據外媒報導也都使用這項鍛鍊肌肉。
EMS近來蔚為流行,但260年前義大利醫生就已提出科學證明
雖說EMS是健身圈的新寵,追溯起來它其實是260年前就萌芽的理論:義大利醫生賈法尼(Luigi Galvani)率先提出第一套電流有助肌肉運動,刺激肌肉發達的科學證據。
根據多年來蘇聯、美國等運動科學家探索經驗,EMS的運作原理是,人體肌肉根據大腦發送的信號產生動作。細究肌肉纖維大致可分為快肌與慢肌,只要有鍛鍊,快肌就容易發達,進而緊實線條。但除非一再加強負荷,否則快肌就會怠惰停滯。EMS便是取代實體負荷,輸出電流提供刺激,照樣可以鍛鍊快肌。
套用在C羅身上,他自承:「將健身房與EMS相結合,對我有很大幫助。」不僅是他在日常鍛鍊時可以隨時查看肌肉指數評估效益,更因為高頻率上場比賽肌肉耗損量大,他也可以藉這套設備設定「休息」參數,進而調節熱身與放鬆的時間。
日本教授鑽研EMS 40年,強調20Hz是效益最大化的功率
EMS看似健身神器,不僅效率高,而且也不用實體負重,搞得揮汗如雨、氣喘如牛。但是,真的具有神奇的效果嗎?日本京都大學榮譽教授森谷敏夫號稱研究EMS超過40年,他認為頻率20Hz的EMS儀器對鍛鍊肌肉有良好效果,且無須大汗淋漓。
|森谷敏夫強調,醫學界大多認同,EMS確實具有刺激肌肉活動,短期內增生的原理,因此使用多少頻率才能最大化效益便成為各方研究追逐的聖杯。|
他試過各種數值後發現,20Hz可以保有肌肉張力不降低,並在一段時間內發揮穩定力量的優勢;反之,50Hz會造成先強後弱的結果,80Hz則是更虎頭蛇尾。
專家質疑效用,想長肌肉流汗、忌口才是不二法則
現代人工作忙碌,難以落實每週運動2~3回的計劃,這正是健身科技崛起,迅速攻占健身房甚至家中客廳的主要原因。好比台北就有體適能訓練中心引進相關設備,標榜每次20~25分鐘、每週2次就能超越一般重訓的3~4倍,更能降低體脂肪、提升心肺能力。
不過,隨著這項技術愈來愈走紅,也有專家出面質疑其效果。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運動生理學教授麥法蘭(Niall MacFarlane)直指號稱可以快速增加肌肉是騙局,因為EMS最有效的功用是「恢復傷病和康復」,不是助長肌肉。
「所謂使用完以後『感覺長肌肉』,其實是因為電流刺激血流量進入肌肉,幫它『充氣脹大』,所以摸起來似乎更堅硬、更強壯」他解釋,「但實際上大肌肌在電流刺激停止的30~40分鐘後就會消風。」他提醒,想要鍛鍊肌肉,不要想要一蹴可及、追求速效。如果真的想要C羅練出身材,流汗、忌口才是不二法則。
(資料來源:Altrincham Today、Tennis Warehouse、DailyMail)